查看原文
其他

楞伽经 93:佛的戒律比丘尼是不可以剃度比丘男众的,这规矩在末法时期乱了套

慧律法师 青袍笔记 2022-11-03

短视频目录(20180905)点击进入

近期的连载目录链接

慧律法师楞严经讲座目录(全)

历史文章阅选读二(点击标题观看)


楞伽经(四)01



楞伽经 93:慧律法师

《楞伽阿跋多罗宝经》慧律法师讲座

楞伽经(四)01

(在此感谢各位把视频编译成文字版的师兄!)

请合掌。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!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!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!

559页,“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白佛言:”从这里开始,也是我们第四套《楞伽经》的开始,所以昨天呢,我们给它一个段落,那么今天呢,又有一个段落的开始,就是第四套开始。

【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复白佛言:世尊,常声者,何事说?佛告大慧:为惑乱,以彼惑乱,诸圣亦现,而非颠倒。大慧,如春时焰、火轮、垂发、揵(qián)闼婆城、幻、梦、镜像,世间颠倒,非明智也,然非不现。大慧,彼惑乱者有种种现,非惑乱作无常。所以者何?谓离性非性故。】

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复白佛言:说:世尊,常声者,这个“常”就是佛所说的真常法的音声,也就是佛所宣说的常乐我净,那个真常法的声音,依何事说?就是依什么事而说,有佛的真常法的声音,佛是真常法是依何事而说?佛告大慧:为惑乱,因为众生迷惑在这个生灭法,来来去去,增增减减,要不然二乘人或者是凡夫,都迷惑于常或者是无常,因此对境、对这个相起这个执着,因此产生了惑乱,妄想不断,以彼惑乱,就算外境的这个惑乱法,诸圣亦现,圣人也一样生活在现实的状态之下,也一样有相、有境界,而非颠倒。只是圣人看得破、看得开,能透视它空无自性,所以圣人不做颠倒解,也就是说:圣人有正智,有佛的智慧,不会起颠倒见,说:而非颠倒,也就是说圣人不会做颠倒之见解,大慧,万法就像春天的阳焰、就像旋转的火轮、不实在,就像眼睛有毛病,见五色毛轮垂发、就像揵(qián)闼婆城、海市蜃楼,一切法如幻、一切法如梦、一切法就像镜中像,空无自性,了无痕迹,而世间人却在这个不实在的世间里面,像春时焰、火轮、垂发、揵(qián)闼婆城、如幻、如梦的、如镜中像,这个不实在的世间却起颠倒见,世间颠倒,死执不放,不知道万法都是空无自性,所以因为世间人起颠倒见,所以死执不放,非明智也,这不是一个有智慧的人,然非不现。但是呢,这些妄相、妄境,对于明智之人并不是说隐而不现,也就是说:圣人一样生活在这种现实的状态之下,也一样有相,也一样有境,只是不起颠倒而已,凡夫跟圣人都生存在同一个空间,但是众生起惑,然后心动乱,因此同样是面对现实,可是圣人他看得开,而凡夫却卡死在这个假相里面,说:大慧,彼惑乱者有种种现,彼外境让人惑乱的法,有种种差别的妄现,非惑乱作无常。“非”就是并非,并非彼惑乱法所作的无常相,也就是,惑乱法本身并没有所谓种种无常之相,无常之相是起于内心妄动的主观意识,而你承认客观的存在性,而内心里面不知道万法那个相空无自性,却起无常相之想,重点还在你内心里面那个妄想,说:所以者何?谓离性非性故。这些惑乱法实在是离于有,或者是离于无,惑乱法本身不起有无见,所以离有离无。

诸位,举个例子来讲,你比较容易明白,譬如说,这金钱,诸位,金钱,你说你不贪,摆这个一千块,你大概不会贪啊,我如果摆一百万美金,摆在这个地方,这一百万的美金有没有说话?没有,那么会让人惑乱吗?也没有,美金摆在那个地方,就物的本身,金钱也是一种物,会让你惑乱吗?惑乱,问题是你起这个贪念,那么圣人不一样,圣人持戒,同时也了解这个钱是虚幻的东西,世间为我所用,非我所有,也知道钱~我们持佛净戒的人也无贪,就算拥有了东西,那么,它还是无常,还是空性的东西,再来,金钱也是空无自性,它本身并不实在,但是你也不能说没有这个钱现在眼前,因此凡夫跟圣人问题在哪里?问题在凡夫一直动妄念、妄想,一直贪着这个境界,这个非惑乱就变成惑乱法,钱本身不是什么惑乱、不惑乱法,可是凡夫就认为钱会惑乱众生,为钱杀人啊、放火啊、干这个不好的勾当啊,昧着良心,什么事都干得起来,这问题出在哪里?问题出在一颗没有智慧的心,但是这个钱放在圣人的面前,圣人了一切法如幻,如如不动,不取于相,他没有这个东西,不属于自己的东西,贪着它,就会有灾难,因此圣人没有妄想,所以所谓惑乱,本身这个惑乱法,这个金钱,金钱本身非有非无,你说:有金钱吗?方便说有,可是金钱体性本空,其实是没有,而问题出在哪里?问题出在众生没有智慧,把这个钱看成实体性的东西,因为从小到大,钱就变成开路先锋,什么都要用到钱,钱变成一种好像真的有那么魔力一般的,注入每一个人的妄想心中,所以,钱钱钱……到处都是钱,只因为我们活在这个现实的状态之下,就变成非惑乱的东西变成一种惑乱。

好,整句贯串起来,解释一下:说: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复白佛言:说:世尊,说真常法的声音,也就是真常之法,到底佛是依什么事而说有真常法呢?佛告大慧:因为众生迷惑于生灭相、来去相,或者常、无常的境界为惑乱,以彼惑乱,就算面对于相、境这些惑乱,众生认为惑乱法的,诸圣人也是一样现在圣人的前面,只是圣人面对一切相跟境界不起颠倒解,也就是不会执着,因为了悟它是空相的,说:大慧,万法就像春时的阳焰、火轮、垂发、揵闼婆城、海市蜃楼的不实在,万法如幻、如梦、如镜中像,而世间颠倒人一直拼命的执着、分别、起颠倒见,这不是一个明智的圣人,这个不是一个明智之人,但是在圣人的角度来讲,然非不现。然而彼诸妄相于诸明智之人,并非隐而不现,然非不现,圣人一样现相、现这个境界,只是不着,意思就是:圣人一样生活在这个时间、这个空间,只是圣人不起颠倒见,而凡夫拼了老命起贪、瞋、痴,大慧,彼惑乱者有种种差别的妄现,并不是惑乱法本身有所谓的常或者是无常相。所以者何?这个惑乱法实在是本身是空无自性,离有、无,“非性”就是无,意思就是惑乱法实在是离于有或者是无,而众生妄执为有或者是无,因此有钱人就会过得心情很开朗,无钱人就过得很痛苦,所以由于生长在我们这个妄想、妄现的这个世间,就没有办法用一种非常客观的角度去看这个假相。

【注释】“常声者,何事说”:“常声”,说真常法之声,亦即(也就是)真常之法。魏译作:“常语法”。“何事说”,依何事而说。为什么佛要讲万法体性本空叫做真常,谓如来所说的常法,为到底是依何事而说的。“为惑乱”:“惑乱”,本身是虚妄、令人迷惑痴乱之法,指世间之种种来来去去、生生灭、灭,财、色、名、食、睡这些去来、常无常等法。此谓是为依于世间令人惑乱之法,我说为常。唐译作:“依妄法说”。魏译作:“依迷惑法,我说为常”。“以彼惑乱,诸圣亦现,而非颠倒”:以彼惑乱之法,于诸圣人亦显现其相,而诸圣人于彼惑乱之相并不作颠倒解。此意涵:但凡夫之人,却作颠倒解,执为实有,故名凡夫。诸圣不作颠倒解,不执为实有,故名圣人。

我举一个例子,有一个出家众,因为那一天持八关斋戒,那么那一天持八关斋戒啊,突然胃很辛苦,生病了,胃不好,那么胃不好,因为没办法吃,因为医生说吃药前一定要吃一点饭菜,以免伤到胃,那么那一天这个比丘就遵照医生的话,过午吃一点东西,然后吃这个西药,被一个在家居士看到了,这个在家居士心太直了,就说:唉呀!师父!你这样是犯戒,因为心太直了,因为他不了解他的胃痛得很厉害,要看医生,这个法师过得非常辛苦,为了这句话他好几个月都睡不着,因为居士的一句话,可能是无心之过,那么有一天碰到师父,说:我呀,哎呀,很糟糕,这个在家居士说了那一句话,我很在意,慧律法师,我是不是有罪啊?我说:罪起于执着,他怎么说呢?他说:我那一天持八关斋戒,大家都持八关斋戒,晚上还吃,他说:我破戒啊,我说:他是无心之过,那你就把他解读嘛,“pò”就是pò  chú烦恼,“jiè”jiè  chú习气啊,名相转变一下就行,真正的破戒在那一颗深执的心,就像鱼骨头哽在喉咙啊,吐不出来,吞不下去,你就是咽不下这一口气,我说修学圣道的人不必太在意这些名相,其实医生是叫你吃,要不然你的胃怎么办呢?喔,我给他开示以后,这个法师才放下心中那一块石头,这个就是说,一切的名相本身并无所谓惑乱或不惑乱的东西,而我们内心里面卡在一种观念就出不来。

有一个法师去讲了《六祖坛经》,回来以后,因为这个法师在团体里面比较懒惰,懒惰呢,他就比较不会做常住的事,去外面讲《六祖坛经》,他自己觉得功德很大,结果这个比丘回到家的时候,因为有比丘尼,那个道场有比丘尼,那么就是意见不同,那个比丘尼就跟他讲,你每天往外跑,常住的事情你都不做,你讲经只有几个人,这样有功德吗?这个比丘就生气了,就说:讲经没有功德,难道你扫厕所就有功德吗?一个比丘,一个比丘尼,比丘尼比他的职务更高,这个比丘在团体里面没有什么地位,那么,所以男众、女众住在一起,就是有这个麻烦,到底我们这个比丘尼,要依佛的戒律,行八敬法来顶礼比丘,或者是这个比丘应当低声下气,委屈住在比丘尼的僧团,所以佛的戒律是很严格的,比丘尼是不可以剃度比丘的,男众的,这个比丘尼要剃度男众,这个后遗症是很严重的,第一、违佛的教戒,哪有个女众可以剃度男众的?这个男众将来去受比丘戒,回来的时候,你必须行八敬法,百岁比丘尼要顶礼新戒的比丘,变成师父要顶礼徒弟啊,没有听说过比丘尼可以剃度男众的,但是在台湾有某一些很怪的现象,我不知道该怎么想,哎呀,这个有时候讲真心话,还很不好说,毕竟这是佛门需要检讨的,在中国大陆也有比丘尼,女众剃度比丘,唉,这个~戒律可能从来没看过,这么简单的一个规矩,都在我们这个末法时期乱了套,这个,谁之过呢?为什么没有人指点出这个问题是很严重的?

今天这个比丘尼剃度男众,这男众又去受三坛大戒,回来师父要向那个徒弟下跪顶礼,这个说得通吗?这当然说不通啊,可是在这个时代就是有出现这种事情,那该这么说呢?唉,不好说,言归正传,这个比丘回来的时候,跟比丘尼吵得很不可开交,这个比丘非常的不舒服,那么有一天,我就跟那比丘谈,喔,他就讲到这个公案,因缘、来龙去脉,我就跟他讲,《六祖坛经》跟《金刚经》的思想是一样的,既然弘法就讲:离一切相,即名诸佛,如来者,即诸法如义,你今天法讲得很好,却没有实证的功夫,人家两句话,你就气得半死,你这个法是讲给别人听的,别人受用,你本身却不受用,你就像录音机一样,法,自己要受用啊,涅槃是整个佛教的核心价值,这个涅槃的相应要自己的心,你讲法都是给别人的,而你只是参考用的,不晓得那是法是从你嘴巴讲出来的,喔,他慢慢地,嗯,那是我错了,我真的不对。

所以说吧,这个世间,来来去去,生生灭灭,你只要没有对不起你的良心,对不起你的佛性,哎呀,别人讲什么,无关紧要,那么他说,慧律法师,要这个事情发生在你的身上,你会怎么回答?我就跟他讲,狗吠月亮,不损月亮的皎白,狗在地上一直狂吠那个月亮,如果你是见性的圣人,月亮行驶于虚空当中,狗在地上一直狂吠,汪….你看会不会损到月亮的这个光明?他说:哎呀,比喻得太好了,我就是那一颗月亮,我说:嗯,听起来好像不怎么恰当,你这样把自己搞得那么高,我现在讲的是证量的解脱境界,不会因为人家的一句话那么耿耿于怀,你说现比丘相了,对不对?出家都比我早了,不应该这样子,佛法是实证的东西,他本身要能做得到,说出来的法才有灵魂,本身你做不到,你就讲给别人听,自己~你不是教人家~要了解这一颗心,《六祖坛经》就是叫你开悟的嘛,你讲给别人听,别人受用,你本身好像做参考而已,那这样不成,法没有灵魂不行。

“世间颠倒,非明智者也,然非不现”:谓于以上所说的春时阳焰等诸事,世间无智之人,皆生颠倒解,以为实有,非明智者之所为。然而彼诸幻相,于诸明智者,并非不现,只是诸明智者不起颠倒解而已。“彼惑乱者,有种种现”:“种种”,是指种种差别相。“非惑乱作无常”:惑乱法虽有种种差别相现,然而彼差别相并非是彼惑乱法所作之无常相。此义为(是说):惑乱法非(并)没有种种无常之相。惑乱法本来就空,你说那一座山,离我们遥远的山,山有说你来爱我吗?山统统在那边,寂灭法本来就空寂,什么时候你说~那一座山你来爱我,爱爬山的人,哎呀,山是他的生命,所以我们了解万法都是从妄念而起的,主客二观交叉就形成一个刚强难化的,好像真实的的世界,其实事不然,你所谓的主观意识,其实那是依他起的意识心,也是生生灭灭的,所以人是善变的,除了开悟见性以外,了悟了亘古以来常存的佛性以外,其他众生都是善变的,所以你的朋友事实上没有几个靠得住的,背叛你的是常常有的,因为人是善变的嘛,他没有见性,他怎么不会背叛你?所以佛在《阿含经》里面讲,在这个无常的世间里面,被背叛变成一种正常。

“谓离性非性故”:“性非性”,就是有性无性,即(也就是)有无之义。谓惑乱之法,实离有跟无。惑乱法本身并没有惑乱,若离有见无见,即(就)是常。以有、无即(就)是无常法,若离有见无见,即(就)离无常,即便为中道之常。在这里特别附带,中道也不可得,方便说,两边都不存在,哪里的中间啊?你坐飞机飞上虚空,你看左边、右边,哪里是中间啊?统统是虚空,哪里是中啊?没有两边哪里显中道呢?离两边岂有中道之思想,那是方便说。

【义贯】“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复白佛言:世尊,”佛所说的“常”法之“声者,”为依“何事”而“说?佛告大慧:”是“为”依于世间令人“惑乱”之法,我说为常。“以彼”虚妄“惑乱”之法,于“诸圣”人“亦”显“现”其相。然“而”诸圣人“非”于彼等诸惑乱相,作“颠倒”解,而执为实有。“大慧,”例“如春时”之阳“焰”、旋“火轮、垂发”毛轮、“揵闼婆”所幻之“城”(海市蜃楼)、“幻”事、“梦”境、“镜”中“像”,如是等事,“世间”无智者皆生“颠倒”解,以为实有,也就是把万法当作有实自性,认为是实实在在的,有实实在在的,失去它,你就会很痛心,所以年轻人如果了解万法都是假相,那么,感情这个事,就稍微可以看得开,此“非明智”者所为“也;然”而彼诸妄相,于诸明智之人,并“非”隐而“不现”,意思就是:圣人一样面对现实,可是圣人那个超越,能透视,能照破它,能看破它,凡夫没办法,所以万法,只现给无智者看一看,令作颠倒解。圣人是不会的,只是诸明智者见而不起颠倒解而已。“大慧,彼”令人“惑乱”之法“者,有种种”差别相“现”;虽然有种种差别相现,然彼诸差别相,并“非”彼“惑乱”法所“作”之“无常”相。“所以者何?谓”惑乱法本身并不存在,空无自性,实在是“离”于有“性”以及“非”有“性故”“有性”就是不能说离于有缘起法,或者是空相都要离,“有性”就是有,“非有性”就是无,也就是(离于有无),因为以离有无,故(所以)是中道之常,非无常,故彼种种差别无常之相,实非惑乱之法所作。这一句就是说钱本身并没有善恶,你贪着它,就落入善跟恶。

561页【大慧,云何离性非性惑乱?谓一切愚夫种种境界故。如彼恒河,饿鬼见不见故,无惑乱性;于余现故,非无性。如是惑乱,诸圣离颠倒、不颠倒。是故惑乱常,谓相相不坏故。大慧,非惑乱种种相,妄想相坏,是故惑乱常。】

大慧,云何,什么叫做离于有性?“性”就是有,“非性”就是无性,什么叫做离于有跟无的惑乱?“惑乱”前面加一个“之”,就看得更清楚,云何离于性的有、或者是无,非性的“无”之惑乱,这一句是说:云何离于有见无见之惑乱呢?谓一切愚夫,注意听,这个就是跟大家最有关系的,一切刚刚开始修学佛道的愚夫,会妄见种种境界,便落入“有”或者是“无”的生灭法相,难以自拔,这个世间不是有、就是无,所以啊,而境界这个“有、无”,其实是虚妄,空无自性,不实在的东西,所以,因为每一个人的业力不同,所看的这个角度,有的会妄现,有的却是不现,所以佛就举一个例子,如彼恒河,这个饿鬼因为业力所迁,在那边百千万劫不闻滴水之名,所以常常饥饿,东西拿到了这个嘴巴,立刻化作焰,火焰又烧坏了,吃不到,所以这个饿鬼在远处的时候,看到有恒河,因为太渴了,靠近一点要喝这个恒河的水,怎么样?说:饿鬼见不见故,饿鬼在远处有看到恒河,但是靠近的时候却看不到恒河,为什么呢?因为他的业力,就像我们人的眼睛,离我们最近的我们反而看不到,别人看得到我们,而我们看不到自己的东西。

譬如说,你的眼睛,你的眼睫毛,请问你的眼睫毛你看得到吗?看不到,离我们最近的,我们也看不到啊,业力使之然,没办法,我们的业报就是这样子,离我们最近的眼睫毛,我们都看不到啊,你也从来没有过说眼睛长在手中,可以自己拿起来看的,如果眼睛长在手中,那么看人就变成这样看法了,因为眼睛不生长在这里吗,看不见,三百六十度,眼睛长在这里,所以我们了解业力所迁,有时候饿鬼在远处可以看到恒河水,近处的时候就看不到,但是呢,这个彼恒河水呢,无惑乱性;体性常存,意思就是说:恒河的水,你看,就一直存在啊,于余现故,“余”就是其他的众生,“于余”后面加两个字“众生”就看得懂了,前面,饿鬼远处看到恒河,但近处看不到恒河,那么对于其他的众生,就是我们现在正常的人类,怎么样子呢?非无性,非无水之性,对于其他的众生,余众生也一样看到恒河啊,“非无性”,非无恒河水之性,看的恒河是清清楚楚啊,可是饿鬼却看不到,饿鬼远处看得到,近处看不到恒河,如是惑乱,诸圣离颠倒之有见、还有不颠倒之无见,“颠倒”是对不颠倒讲的,“不颠倒”是对颠倒讲的,所以众生颠倒的有见,那么我不颠倒那就变成无见了,所以诸圣是离于有见还有不颠倒的无见,是故惑乱常,既然离于有无,这个惑乱当体即空,就变成真常,惑乱本身并不存在,因为惑乱离有离无,惑乱本身并没有是有或者是无,所以惑乱本身空无自性,因此离有无,有无是众生妄现的境界,不是有见,就是无见,现在离惑乱的有无,当体即空,就是真常,谓相相不坏故。

谓一一相若能离于有相、无相,其实当体即空,就是常住不坏相,所以相相不坏,意思就是我们众生随业力所迁,还有修行的层次,凡夫见到有、见到无,二乘人见到无常,那么缘觉乘见到缘起,菩萨见到六度,一一相,若离于有无就是常住不坏相,当体即空故,就是永恒的法身慧命,谓相相不坏,意思就是一一相如果离于有无,其实相相不坏,就是常住不坏,这个就是“是法住法位,世间相常住。”的意思,相相都安住在离有无的空相里面,大慧,并非惑乱种种相,并非惑乱法本身有种种差别之相,差别的相,种种坏掉,并没有这样子,并非惑乱法本身有种种差别相,变坏,不是,而是来自于那一颗主观的妄想心,是自心那个主观的妄想心,承认有客观的存在,能所客观的存在,能所没有间断,妄想一变动,那么就见到外境,好像是真的坏了,其实是每一个时间刻划而变成能所,这个能所化作微细的生灭,而所有的败坏之相,其实就是妄想在变化,是自心妄想相变坏,而不是外境的惑乱法有在变化。是故惑乱常,是故外法的惑乱离于有无,其实本不存在,就是真常,是故惑乱本来就离于有无,所有当体即空就是真常法。

整句贯串起来就是说:大慧,云何离于有见无见之惑乱呢?说:谓一切愚夫,“愚夫”后面补上两个字才看得清楚,“愚夫”的底下补上“妄见”,虚妄的见到,凡所有相皆是虚妄那个“虚”,一切愚夫由于妄想,所以虚妄的见到种种的境界,好像真的有那么一回事,真的永远存在,便落入有见或者是无见,生灭的法相,那么举个例子,人因为业力还有妄想的不同,所以看到的境界也不同,如彼恒河,饿鬼在远处看,有看到恒河,想喝水的时候,靠近恒河,却看不到恒河,由于业力、他障,业障太重了,而彼恒河的水体性真常,并无惑乱性,而恒河呢,对于其他的众生,有显现的恒河水,并没有,非无恒河之水性,意思就是恒河一直存在那个地方,对我们人类这个众生来讲,不是饿鬼来讲,这个确实存在有恒河啊,都看得那么清楚啊,可是饿鬼就没办法了,如是外现的惑乱法,诸圣离于颠倒之有见和离于不颠倒,上面还补一个“离”,不但离于颠倒之有见,同时也离于不颠倒之无见,“离”要用两次,是故惑乱常,是故只要你能离于有跟无构成的一种生灭,你就体悟到就是真常,离于外在有无,有性、无性、有见、无见,不落入生灭的种种的见,就是真常,谓相相不坏故。

谓一一相,只要你不落入有无的观念,就是常住不坏相,安住在空相,安住在常住、唯心的现量境界,并无所谓的有跟无,因为空无自性嘛,既然万法等同虚空,哪来的有跟无呢,大慧,并非外在的惑乱法本身有种种的差别相、变坏,而是来自于自心的妄想,主观的意识在变坏、在变化,是我们的起心动念化作一念无明,无明化作一念微细的执着,是我们内心自己在变坏,不是外境,是故惑乱的体本身是真常性,因为惑乱本身当体即空,离于有无,就是我们所讲的真常,所以修行不能离开现实的生活,你一样要食衣住行,你一样要行住坐卧,你一样要工作,诸位,契入经验第一义谛的人,不坏事相,你一样,任何的工作不坏第一义谛,任何的自身、任何的作,任何的事业,都不会坏你的修行的第一义谛。

【注释】“云何离性非性惑乱”:云何离于有无为惑乱法之性?亦即(也就是),云何惑乱法离于有无?“谓一切愚夫种种境界故”:谓一切愚夫于彼惑乱相,妄见有种种差别境界故。因为愚夫见有种种差别相,所以彼惑乱法并非有无,如果惑乱法是真的有、或者是真的无,那就麻烦了,就变成有其自性,则愚夫所见应是一相,不会有种种差别相;因为有其自性,就是永远锁住那个自性,不会有种种的差别相显现的,然而今实见有种种差别相,所以了悟万法其实是空无自性,所以可知道彼惑乱法非实有、或者是实无。就像如愚人见有,圣人见无,便是差别,而彼境实是一,唯心所现,所以见者智慧不同,所见亦异。这个最重要的就是,你学佛要彻底改变你那一颗心,让我们的妄想减少,不要落入有无的知见,学佛就是回归当下,没有在当下找到真常,那么你永远找不到真实法、真常法,这个叫做踏破铁鞋无觅处,得来全不费工夫,只要放下,真常法就显现,“如彼恒河,饿鬼见不见故”:恒河之水,饿鬼远见为水,近见为流火,故谓彼恒河之水,饿鬼时见、时不见。“无惑乱性”:而彼恒河之水,体常自若,并无惑乱之性。不以饿鬼远见时而为有,亦不以其近见时则变为无。众生来看恒河永远存在那个地方。“于余现故,非无性”:以恒河水于其余之众生皆常时现为水故,故并非无水之性显现。

“如是惑乱,诸圣离颠倒、不颠倒,是故惑乱常”:如是惑乱之法,以诸圣智者于彼皆离于颠倒之有见,以及不颠倒之无见,是故亲证惑乱之法本来是离于有无之中道真常。那我们儒家讲的,过犹不及,不得中庸,但是它不是有空慧的思想,它只是告诉你那种模糊的中庸,儒家讲,过于不及不得中庸,这个还是站在相的,做一件事情不可以太极端,太超过,不是中道,或者不及,都不是中道,过于不及,不得中庸之道,佛教讲的是空性的中道,跟儒家讲的是不一样的,所以儒家讲的过于不及不得中庸的问题,什么是过?什么是不及?这个就是还要看每一个人的标准,能力,说那个穷人啊,很穷的人,你跟他讲,出家人要中道,好,那叫他出十万块印经典啊,那个穷人说:嗯,我三餐都有问题,我去哪里拿十万块呢?这对他来讲是很严重的,好,我今天来跟台湾的首富说哎呀,你来印《楞严经》十万,这十万对他来讲跟一块钱没有什么两样,手一丢就是十万,所以这个儒家讲的过于不及,不得中庸,这个很难的,很难叫做中庸啊,佛教讲的中庸这可是绝对的真理,“过”空性,“不及”仍然是空性,这种中道是完全在空性里面显现露的,绝对的心性的中道,是没有办法争论的。

这个“常”,并非是常住不灭之谓常,那么常住不灭的“常”就失去大用了,而是指离于有无,方得谓真常,若离有无妄想,则惑乱即(就)是常;若执有无,则真常亦(也)成为惑乱。万法只要你一着,就失真,记得这一句话,不管你今天做多大的善事,只要你着,就成惑乱,今天不管你证到初果、二果、三果、四果,菩萨、三贤、十圣地,乃至佛果,只要一着,就叫做惑乱,所以师父昨天讲,谦虚是智慧的开始,这一句话很重要的,有谦卑的心,才能够包容,也不会在我们的修学上变成一种法的执着,沾沾自喜,互相攻击,所以道场于道场啊,其实小乘跟大乘,只要给一个尊重,其实什么事都没有发生过,只是某些众生,给一个尊重,对他来讲好像很难,对悟道的圣人,给一个尊重嘛,不要一直批评小乘,你也不要一直批评大乘,八大宗派,就给一个尊重,其实更让彼此之间更有回旋的空间,这个不是很好吗?所以师父只要听到说:你修什么?什么……我修天台宗,哎呀,师父很赞叹你,三止、三观,空、假、中,体真止、方便随缘止、息两边止,师父都随喜,修什么的?修华严一真法界,事事无碍,四法界,理无碍法界、事无碍法界、理事无碍法界、事事无碍法界,哎呀,师父赞叹你,海印三昧,华严的思想,要修净土宗的,一心念佛,师父也随喜赞叹你,何以故?八大宗派都是佛说,共一个释迦牟尼佛嘛,诤是于自己的无明在对话嘛,与谁过意不去呢?你争论是在跟自己过意不去,争论只是在跟自己内心无明在对话而已啊,跟自己过意不去而已啊,谁惹你呢?万法既然唯心所造,我们就不把自己心的观念当做一种敌人,诸位,观念卡住了,你的心的妄想就是你最大的敌人,你最大的敌人就是你自己内心深处的妄想,没有外境的。

“谓相相不坏故”:“相相”,就是一一相,或一一法。谓惑乱之法其一一相皆不可坏,故是常。为何惑乱相之一一相皆不可坏?以离于有见无见故;若离有见无见,即(就)是中道真常之法,常则(就是)不坏。“非惑乱种种相,妄想相坏,是故惑乱常”:并非惑乱法自身实有种种差别之相,惑乱本身都是空相啊,都是颗粒微尘所构成的,哪里跟有、跟无?而是众生自心之妄想相变坏,反以为是惑乱法之相坏,而见有差别。如(就像)饿鬼近恒河的时候,恒河水并未变坏而显现有差异之相,只是饿鬼自心之妄想相变了,故(所以)见有差别相,反以为是恒河水现有差别变坏之相。诸位,我们人也是这样,人的心情常常跟饿鬼差不多,晚上,哎呀,心情非常的不好,睡不着觉,那么睡着,睡着了以后,白天就比较冷静了,就想想,事情也没那么严重嘛,你看看,才昨天跟今天的早上,昨天晚上气那个恨到半死,今天早上,醒过来了,可能头脑比较清楚了,哎呀,他也没那么坏,就慢慢地会讲出他的优点,心情又摆平了,众生的心情跟饿鬼没什么两样,常常变来变去,此差别、变坏之相,即(就)是“惑乱”也。而惑乱,并不在法,而在众生的自心!

若人识得心,大地无寸土,所以说,法界性即是众生的心,众生的心就是佛的心性,所以法界性就是众生性,众生性就是佛性,何以故?毕竟空寂故,并没有二,本来就平等不二,境本无惑、无乱,众生自惑自乱。钱,钱本无惑、无乱,众生的心妄贪,所以自惑自乱,这个完全是只有佛才能讲出这种真理的,这个众生认为是钱害死他,而佛告诉他:不是钱害死你,是你自己的妄想害死你自己,我们古时候的人常常讲,色不迷人,人自迷,这个女色本身并没有所谓迷、或者是不迷你,而是你自己内乱,乱了阵脚,那就贪着它,是故,惑乱之法,其体本一,离于有无嘛,并不为众生之妄想分别而改变其相貌,是故佛说;“惑乱是真常性”。所以为什么叫离一切相,即名诸佛呢?离一切相,有相就变成了落入有跟无嘛,不是落入有相,就是落入无相嘛,所以就在离一切相,即名诸佛,你看,惑乱常,所以佛经讲的完全一模一样。

【义贯】“大慧,云何离”于有“性、非”有“性”(无有),为“惑乱”法之性?“谓一切愚夫”于彼惑乱法之相,妄见有“种种”差别之“境界故”,若惑乱法为实有,或者是实无,诸位,这个就是众生死执不放的,不是着有、就是着无,所以众生是值得怜悯跟可怜的,则不应有如是种种差别之相显现,则应有定一之相。“如彼恒河”之水,于诸众生,便有见与不见之差别相,于诸“饿鬼”,远时则“见”,近则“不见故”,而彼恒河,体常自若,并“无”如此“惑乱”之“性”,令人时见、时不见;因恒河水“于”其“余”众生皆“现”为水“故,”并“非无”水之“性”现。对于“如是惑乱”之法,“诸圣”智者于彼皆“离”于“颠倒”之有见,以及“不颠倒”之无见,颠倒跟不颠倒是成一对的,颠倒就是“有”,那么着“有”,不颠倒就是着“无”,说:我不颠倒了,那这个就是着“无”,“是故”得亲证“惑乱”之法本为离于有无之中道真“常”。

此“谓”彼惑乱之诸“相”,其一一“相”皆“不”可“坏故”。以离于有无即是常,常故不坏。“大慧,”并“非惑乱”之法本身自实有“种种”差别无常之“相,”而是众生自心之“妄想相”变“坏”,什么叫做妄想相变坏?就是我们把它刻划成实在的相,而这个相在妄想里面改变,美国有一个年轻人,他很懂得这个科技,非常懂得科技,他很早在学校就得过科学奖,非常有名,长大大学毕业以后呢,他是名校毕业的,名校毕业以后呢,他把他的作品呈上去,哇!这个公司行号都很赞叹他,有一次,他希望步步高升,在更大的公司里面去上班,结果这个公司竞争的很厉害,他被打回票,这个年轻人看不开,二十四岁的男孩子,在家自杀,自杀,他脑筋里面刻划成我就是一定要这样子,我就是一定要这样,这个就是观念的问题,所以这些并不是说,惑乱之法本身自实有种种差别无常之相,而是众生自心的妄想相变坏,所以当一个人把生命刻划成固定的时候,就经不起挫折,不晓得法无定法,心中没有弹性就是愚痴,反以为是惑乱之法无常变坏,而令见有种种差别之相。惑乱之法,其体本一,并不为众生之妄想分别变异,而改变其相貌。“是故惑乱”法实在是“常”。

【大慧,云何惑乱真实?若复因缘,诸圣于此惑乱,不起颠倒觉,非不颠倒觉。大慧,除诸圣于此惑乱有少分想,非圣智事相。大慧,凡有者,愚夫妄说,非圣言说。】

说:大慧,云何,为什么说惑乱法当下就是真实的真常法呢?大慧,这话怎么说?若复因缘,诸圣于此惑乱,就算外现的种种因缘法,诸圣人在这个因缘法里面,一般所谓的惑乱,但是圣人不起颠倒之解,同时也不起怎么样?我不颠倒,不着一个不颠倒,非不颠倒觉。“非”亦非、也不会着一个我不颠倒之妄觉,诸圣人在这个缘起法的惑乱法,众生认为这是惑乱的时候,圣人不起颠倒之觉,因为圣人有正等正觉,同时也不起一个说:我不颠倒,那个就是不颠倒之觉,仍然统统要远离,所以不起一个颠倒之觉,也不起一个“我不颠倒”,唉,又着一个不颠倒,颠倒跟不颠倒,两个统统远离,说:远离道和非道,所以一切的情计都泯灭,惑乱当下就是空,就是真常法,说:大慧,“除”就是除此,离于“倒”跟“不倒”之二倒之外呢,如果圣人于此惑乱法,只要有少分的着以为实,实有或者是实无,实有、实无就是有其自性了,不了解万法空无自性,只要有少分的认为是实有或者是实无法,非圣智事相。这不是圣人自觉圣智,大慧,凡有少想者,凡有者,只要有少想,若依有无妄想,只要有少许的妄想少想,着为实有实无,这个都是愚夫妄想,意思就是,妄想的愚夫落入有跟无分别的妄见而妄说,所以愚夫妄说:意思就是,愚夫落于有或者是无分别之妄说。非圣言说,这不是圣人的无分别智之言说,圣人见到平等的空性,所以圣人并没有言说,无分别智,就算说了,也来自于无分别智,非圣言说,非圣人无分别智平等心之言说。整句把它贯串一下,你要全神贯注。

说:大慧,云何说惑乱法当体即空,就是我所说的真实的真常法呢?大慧,若复外现的一切因缘,凡夫跟圣人同时看到,但是,这个圣人对这个外现的相跟境界的惑乱法,绝对不会起颠倒之觉,也不会着一个我不颠倒之妄觉,真正的真常是远离于倒和非倒,所以一切的情计都泯灭,惑乱当真,全部都是真,全妄即真,说:大慧,除此离于倒于不倒之外,诸圣人只要对这个外现的惑乱法,有少分的执为实有或者是执为实无,这个就不是圣智之事相,这个不是圣人的智慧。说:大慧,只要你有起实有、实无的少许的妄想,执为实有实无,这些都是愚夫落入有跟无分别的妄说,这不是圣人无分别智说出来的话。    

【注释】“若复因缘”:至若于因缘生法。“诸圣于此惑乱,不起颠倒觉,非不颠倒觉”:诸得圣智之人,于此等能令凡夫心生惑乱之法,不会起颠倒之妄觉,亦不会起不颠倒之觉想;不起不颠倒,为什么不起不颠倒?就是着一个不颠倒,“我不颠倒了”,这个不颠倒就是着一个不颠倒,也不起说“我不颠倒”,那这个不颠倒,这个就是颠倒之觉想,即(也就)是离于倒与非倒见,如是则一切情计泯绝,惑乱全真。所以我们这“全妄即真”,“惑乱全真”是什么意思?就是回归当下,不二法门。“除诸圣于此惑乱有少分想,非圣智事相”:除此离于颠倒非颠倒见之外,若诸圣人于此惑乱之法,有少分实有或者是实无之想,即非圣智所行事之相。圣人不会做这种事,不会着于“倒”或者是“不倒”。“凡有者”:那就是凡有少想者。凡有少想就是,凡是有执着于实有法、实无法,只要有一点点少想都不行。

【义贯】“大慧,云何”而言“惑乱”法为“真实?若复因缘”而生之惑乱法,的外相或者是外境,“诸圣”智者“于此”也见,等令凡夫也看到,跟凡夫一样的“惑乱”之法,所现的外境,但是圣人呢?“不起颠倒”之妄“觉”,亦(也)“非”起“不颠倒”之“觉”想,而圣人远离倒与非倒,是故一切情计泯灭,惑乱全真。意思就是:万法你着不得,再有修行的动一个念头说:我很有修行,这个就是惑乱,“大慧,除”此离于二倒之外,若“诸圣”人“于此惑乱”诸法,“有少分”实有或实无之“想”,即“非圣智”所行“事”之“相。大慧,凡有”少分有无想“者,”“有无想”就是,只要你有少分实有、实无的妄见妄想者,即(就)是“愚痴的凡夫”因为愚痴的凡夫不是落于有就是落于无的分别之“妄说,”“有、无”就是化作生灭,所以生灭就是虚妄,而“非圣”人所见到的不生灭的无分别智之“言说”。

565页。【彼惑乱者,倒不倒妄想,起二种种性,谓圣种性及愚夫种性。圣种性者,三种分别,谓声闻乘、缘觉乘、佛乘。云何愚夫妄想起声闻乘种性?谓自共相计著,起声闻乘种性,是名妄想起声闻乘种性。大慧,即彼惑乱妄想,起缘觉乘种性,谓即彼惑乱自共相,不亲计著,起缘觉乘种性。云何智者即彼惑乱,起佛乘种性?谓觉自心现量,外性非性,不妄想相,起佛乘种性。是名即彼惑乱,起佛乘种性。又种种事性,凡夫惑想,起愚夫种性。】

解释一下:说:彼惑乱者,外现一切法这些相跟境界,这些彼惑乱法,怎么样?有“倒”还有“不倒”的妄想,起二种种性,现在依于不颠倒,“不颠倒”还有究竟跟不究竟的,不究竟的就是三乘,那么究竟的当然就是一佛乘,所以依于,因为,心不起颠倒,但是还有一些差别,佛究竟不颠倒,谓圣种性以及愚夫种性。圣种性,依于不颠倒则起圣种姓,依于颠倒则起愚夫种姓,接下来,什么圣人的种姓呢?有三种分别,声闻乘种姓、缘觉乘种姓、还有佛乘的种姓。就是根器不一样,生生世世所薰习的根性不一样,云何愚夫妄想起声闻乘种性呢?什么叫做愚夫的妄想?在这个颠倒,现在起不颠倒的圣人种姓,因为声闻毕竟还是圣人,“谓”,谓就是二乘人,就是声闻乘认为这些自相跟共相计著,“计着”就是实在是生灭,所以我一定要去空它,因此起这个厌离心,二乘人认为万法都是无常,所以起这个厌离心,一定要空掉它,这个叫做“涅槃”,所以叫做“自共相计着”,计着自相共相实在是无常,所以我一定要把它空掉,起厌离心,这个时候就叫做“起声闻乘种性”,认为无常是实有法,是名妄想起声闻乘种性。

大慧,即彼惑乱妄想,起缘觉乘种性,这问题出在哪里?问题是二乘人所计着的不一样,声闻计着无常法是实有,所以一定要空掉它,起厌离心,灭掉五蕴身还有妄想,叫做“灰身泯智”了,缘觉乘计着什么为实在的呢?计着这个因缘法为实在的,不晓得因缘当体就是空,所以谓即彼惑乱自相共相的缘起法,计着为实有,这个问题出在这个地方,所以不亲计著,他不喜欢亲近这个六尘的境界,不喜欢到闹区,不喜欢到那个Down town喜欢到什么?喜欢到离这个城市三公里、四公里的地方,化缘也方便,住的也方便,也没有人吵,所以不亲计着,意思就是:不亲近六尘之境,计着,就是计着因缘法为实有,所以不亲“、”停一下,“不亲”就是不亲近六尘的境界,但是却计着因缘法为实有叫做“计着”,然,但是这个因缘法实在是本空,这个二乘人这个取舍心,缘觉取舍心仍然是非常强,所以禅宗里面讲,“六尘不恶,还同正觉。”但是这个缘觉乘,就非常不喜欢愦闹的地方,不喜欢六尘的境界,叫做“不亲”,不亲就是不亲近,不会去亲近六尘的境界,不染污的意思,用消极的方式避开来吵杂的地方,所以计着,确实因缘是实在的,因此有吵闹的地方,我找一个比较安静的地方,不晓得说吵闹的地方空无自性,安静的地方仍然是空无自性,比较没有声音而已,然缘觉乘不了解因缘本空,如是会起缘觉乘种性。

虽然起修行,但是不究竟,说云何是智者,什么是真正的佛的智慧?即彼惑乱当下起佛乘种性呢?因为了悟了万法都来自一颗唯心现量的境界,谓觉自心现量,就是了悟万法唯心现量的境界,“外性”外面的境界、相境,或者是外面的一切法,非性都空无自性,不能讲有,也不能着无,这个时候,绝对没有能摄心,也没有所缘境,所以不起妄想相,为什么呢?外性都空无自性,空无自性就是空,就没有一种东西可以执着,诸位,境空,心就空,心空,境就空,心生,则种种法生,法生,则种种心生,妄想生,则种种境界生,种种境界生,则种种妄想就生,所以,心生则种种法生,法生则种种心生,用这样来念,妄念一生,种种境界就生,种种妄境一生,就一定有妄想种种一直生起来,这是两个互相,这个能所对立的一个缘起法,所以这个觉自心现量,外一切法都是空无自性,也不起妄想相,当下就是真常,这个就是起佛乘种性。它不会起两边的,是名即彼惑乱,一切法毕竟空寂,本来不可得,就是涅槃,就是究竟的涅槃,无论是自利,无论是利他,无论是觉行圆满,都在当下,不离当处,这个时候入不二法门,起第一义谛大空,得自觉圣智起佛乘种性。

又种种事性,“又”就是于彼惑乱之法,妄见种种的事,误为实有,“误为实有”意思就是随事执取一一性,众生就是这件事情绝对是这样,这件事情决定不异,又种种事性,又妄见在惑乱法当中,妄见种种的事、种种之性,都认为是实有的,这就是众生的毛病,什么事情在众生的角度来讲,没有一件事情不是真的,这个存在就是有,随事执其一一性为决定如是、决定不异,凡夫的惑想,起愚夫种性。意思就是:什么都执着那是真的,那是实的,什么都看不开,什么都照不破,什么都放不下,就永远困死愁城当中,这个起愚夫种姓。(未完)

慧律法师《楞伽经一二目录》01-76(未完)

楞伽经 77:你若动到“我很有修行”的念头便落入我见,就变成凡夫

楞伽经 78:如果你通达无我的道理就不会有什么动怒,反而很同情他

楞伽经 79:佛道就是忍辱的功夫,忍不下来就落入生灭,忍得下就见到清净自性

楞伽经80:因跟缘跟果没有死板的界限,有角度互换的时候,我们不是永远的主人

楞伽经81:别人演哪一出戏你管不着,重点在我们自己有没有妄想心

楞伽经82:同性恋会障道,其角度跟男女是一样的,佛的律学里是不允许的

楞伽经83:禁语就是叫你体悟法界性本来没有任何的言语。而散心杂话、信施难消

楞伽经84:大梦谁先觉,众生不能脱离生死就是忆念不舍爱恋假相

楞伽经85:看得破还是看不破,其关键只在你自心取著与不取著而已

楞伽经86:不是叫你去改变外在的增减,而是要注意你的内心,

楞伽经87:一个真的对法上契入的人对相的东西会没有兴趣

楞伽经88:能初发心不退者,成佛足足有余;

楞伽经89:无明跟业力把我们雕刻出来生生世世不同的面貌和业力

楞伽经90:心性没有任何增减,吃亏就不会觉得吃亏,占便宜是在造业而已

楞伽经91:初地乃至十地菩萨都得依佛的神力加持方得成就

楞伽经92:众生的思想是直线型的,没有三位一体的角度来看待一件事情

慧律法师《圆觉经》讲座 目录

慧律法师《楞伽经一二目录》01-76(未完)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